智慧养老升至国家战略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在打开

国内/视角1年前更新 huyuzhe
2,607 0 0

到2020年,我国将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系统,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,并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。这将带来一个超过万亿的有序市场空间。

多年前,刚步入职场的于姗姗曾表示:“我们终将会老去,我希望能够有尊严地离开。”如今,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,大多数人的挣扎、努力和焦虑都源于“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”这个永恒的话题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5年底,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2.2亿,占总人口的16.1%。据预测,到2050年,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.83亿,占总人口的34.1%。届时,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。

目前,我国的健康和养老资源供应不足,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,已经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和养老需求。因此,“智慧养老”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力手段。2月16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民政部、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发布了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17-2020年)》,将智慧养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,带来一个超过万亿的有序市场空间。

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系统将基本形成

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,如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智能硬件等,使个人、家庭、社区、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实现了有益对接和优化配置,推动了养老形式的升级。

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介绍,到2020年,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系统,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,并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。同时,在产业环境逐步完善的同时,还将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。

为了实现上述目标,《行动计划》要求推进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,为相关产业界指明方向。具体包括发展适用于智能健康养老终端的低功耗、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,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,大容量、微型化供能技术,低功耗、高性能微处理器和轻量级操作系统。此外,还要加强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的老年化设计与开发,推动适用于健康管理终端的健康生理检测、监测技术的突破,倡导大容量、多接口、多交互的健康管理平台集成设计,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、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。

推进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

目前,许多技术或产品已经进入了老年人市场,很多子女为父母配备了一些基于可穿戴设备的“智慧养老”设备,这些设备通常具备实时定位、紧急呼叫、自动报警、心率测量、健康管理等功能,子女可以通过管理软件随时了解父母的情况,包括轨迹查询、围栏告警等。

智慧养老被视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,但目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,仍然存在一系列待解决的发展障碍。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缺乏顶层设计,并且政策多样化、标准不统一,严重制约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。”他举例说,有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对某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,但因为标准不统一,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之间有效应用。

此外,数据整合仍需加强。业内专家指出,智慧养老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,平台业务内容繁多,涉及多个职能部门,常常面临数据导入平台不畅的问题,而且不同部门导入的数据存在数量庞大、异构、冗余、相互矛盾等问题。

针对这种情况,《行动计划》提出了树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系统的要求。其中包括制定智慧健康养老设备产品标准,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、数据格式、传输协议、检测计量等标准,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。

此外,还要加快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。充分利用现有健康信息、养老信息等信息平台,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,建立统一标准、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,积极推进各类健康养老机构和服务商之间的信息共享、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,展开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应用。

创新智慧养老的商业形态

所谓“智慧养老”,根据《行动计划》的定义,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、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,研发面向居家老人、社区的物联网系统和信息平台,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、快捷、高效、低成本的物联化、互联化、智能化养老服务。

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万磊表示:“在发展智慧养老的过程中,老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,很多机构通过智能设备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,但却忽视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需求。”万磊认为,目前的智慧养老主要在客户端上发力,经常忽视需求对接。养老服务需求需要通过精确分析老年人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类型的需求,并建立信息开放平台,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,还需要改造升级传统业态的养老服务,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产品。

据了解,随着年龄的增长,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,但目前健康管理平台仍然以线上咨询为主,老年人对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认可度也还相对较低,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。因此,以“平台+医生+患者+检测硬件”为切入点的互动模式将更具价值。

长期研究老年病的主治医生赵丽宏表示,在需求对接之外,国内的智慧养老产业还处于市场开拓阶段,大部分项目还没有明确的商业形态或盈利模式,智慧养老的“概念多于现实”。养老产业的发展和生存最终要依靠市场收入,所以如何进行资本运作、资源分配等,需要一个相对复杂的商业模式来启动这个市场。

为此,《行动计划》提出了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形态创新的要求。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,探索民办公助、企业自建自营、公建民营等多种经营形式,鼓励社会资本投资,推动基本、保障性服务由政府购买提供,高端、个性化需求由市场分配,实现用户、终端企业、系统集成平台、健康养老机构、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双赢,形成可持续、可复制的成熟商业形态。

有关链接

金融资本涌入养老市场

尽管智慧养老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待解决,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《行动计划》的发布,夕阳红产业所蕴藏的巨大潜力逐渐显现。根据国泰君安的分析,中国养老产业在2020年将迎来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。更有专家预测,到2053年,养老行业的产值将超过106万亿元。

各路资本已经开始抢滩养老市场,除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外,以股权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也开始布局。

2015年11月,康壹控股成立了首支智慧养老基金,在京东金融的股权众筹平台上线后2小时就迅速超募,超额募集370%,筹款金额超过1000万元,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具有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智能养老企业,完善养老生态链布局。

然而,业内人士认为,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以财富管理的角色参与养老产业,为中老年人提供金融、理财服务,相对较简单。但如果以股权众筹等其他角色参与企业选择和投资,并参与资本运作,可能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。

与此同时,尽管一直存在争议,但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进入养老地产领域,在养老产业尚未成熟之时,开发商仍然继续依赖传统的销售、销售+回购、租售并行、会员制出租等模式来运营养老地产,更多的目的仍然是迅速回笼资金,实现盈利,而缺乏对养老地产行业的深思熟虑。

尽管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和培育仍然面临许多挑战,但智慧养老理念和技术的参与无疑将使未来的养老形式变得多样化、人性化和高效化,有助于解决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”的社会难题。

(本报记者 刘 艳)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0 0 投票数
文章评分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评论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